挑灯看剑勿忘身 王质的警句辛弃疾传承

“挑灯夜战,勿忘初心。”这是“挑灯看剑勿忘身”的一句警句,出自王质的传世经典《警世通言》。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戒备,以免在遭遇挑战时失去自己。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精神,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真诚和坚强,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挑灯看剑的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

前言

一说起王质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想到烂柯山的故事。出自东晋虞喜的《志林》:

不过今天说的这个王质,则是南宋的王质,这个王质很自负,他曾经说过,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我王景文。

挑灯看剑勿忘身 王质的警句辛弃疾传承一、宋朝的两个王质

1、北宋的王质 抱病送别范仲淹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清平乐》比较火,不知道有没有讲到王质送别范仲淹的故事。据

王辟之《知渑水燕谈录》记载:

范仲淹被贬的时候,朝廷正在整治朋d,大家都不敢去送别范仲淹。偏偏这个王质拖着病身去了,有人说,您是个长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王质说,范仲淹我高攀不起呀,假如我能够成为他这一派的人,那是他看得起我呀。听见这个话的人,吓得脖子都缩进去了。

2、南宋的王质 陆游的好友

不过今天说的这个王质,是南宋的一位官员,当然也是一位诗人。

南宋的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生活于宋高宗和宋孝宗时期。

王质是一个著名的《诗经》学家,与郑樵、朱熹齐名,且自成一家之言。著名诗人陆游是王质的好友,陆游在《剑南诗稿·五律·送王景文》中说:“

王质年轻的时候,受到过张孝祥的赏识,也曾经先后担任过张浚、虞允文的幕僚。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曾经上书宋孝宗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后来因为耿直而得罪权贵,王质“奉祠(有官俸而无职事,相当于内退)山居”, 隐居家乡,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王质是一位爱国的诗人,因此作品中少不了爱国词、咏史怀古词;官场遇到挫折时,读书人难免有归隐之意,他的闲适词水准也很高。

二、一波三折,越转越奇,王质的爱国词

王质有一首爱国词《定风波·赠将》,是其代表作品:

这里的将军,是一位解甲归田的将军,只是他身在江边心在边关,因此有”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之句。

这首词有几处转折很有特点。

流水落花莫问,否定以后,转到将军心中的关切之事,原来他一直等待着边关的胜利消息;

江面不如杯面阔,又是一次否定,后面解释:五湖烟浪入清尊,暗喻江湖险恶,尽在酒中化解;

醉倒投床君且睡,本来是一种解脱,但是又来了一次转折:却怕。怕什么?怕”挑灯看剑忽伤神。“为什么害怕伤神呢?后来辛弃疾化用了这句,在《破阵子》中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原来这位将军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王质的这首词还可以对比一下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_》:

三、一只船儿任意飞 王质闲适词中的口语化

王质的词作中,有不少闲适词,例如这首《鹧鸪天·咏渔父》

《长相思·渔父》:

闲适词中,可以看出王质很喜欢用口语:”一只船儿任意飞....全似懒,又如痴,这些快活有谁知。“读起来亲切可爱。

三、以词立传

王质有几首《八声甘州》,分别写周瑜、谢安、诸葛亮等。王质本人精通经史,曾著有《朴论》五十篇,议论历代君臣治乱之事。他的这几首词,可以看作是对于古人的小传。

《八声甘州·读谢安石传》: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类似的作品,老街在观宋填词系列中也做过几首,例如《秋波媚·读陆游生平有感》:

又有《水调歌头·读范成大生平有感》一阕:

这类词的写法,我个人以为要注意几点,古人的生平故事要提及,古人的主张要反映,另外,最好化用或者借用一下古人自己的名作或者名言名句。

四、王质咏物词

咏物词的写法,以前提到过很多次,写物即是写人。下面这首词不单纯是写物,在”赏“这个字上,用了不少笔墨。

《定风波·夜赏海棠》:

曲曲阑干曲曲池,万红缭绕锦相围。写海棠的周边环境。

花到黄昏思欲睡。休睡,眼前都是好相知。这里把花拟人化,告诉花儿不要那么早睡去,你的好朋友来了。

好相知是谁呢?王质写到:我来了,我点着蜡烛来了。

银烛转添花转好,人在,花深深处更相宜。苏轼有《海棠》诗云

可以看出,王质下阕用了苏轼的诗意,而且对苏诗有了延伸。可以看作苏轼《海棠》的后传了。你不要睡,我点着蜡烛来了。咱们人花相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似此好花须爱惜。休惜,鬓边消得两三枝。怎么样才是喜爱花呢?作者却是”休惜“,要”鬓边消得两三枝。“唐人有诗云:

​结束语

王质本人颇为自负,他曾经在《雪山集》中赞了好多人,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自赞“:

结束时,依照惯例填一首词为作业。疫情影响了大家赏花,不知不觉中,河边的海棠花开花落,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也作一首《定风波·疫情过后忆海棠》吧:

@老街味道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这首古诗为什么被认为开头写得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