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艺文志 | 宗族夹缝中的范仲淹

范仲淹作为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经历了官场的荣辱起伏,也不断面临宗族利益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夹缝。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受到家族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希望能够继承祖辈的荣耀,另一方面又追求着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范仲淹的生平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度过,他既秉持着忠孝仁爱之道,又不失为一位有着清鹤之志的文人政治家。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殿试结果出炉,一个叫朱说的男子榜上有名,进士及第,随即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虽为九品官,也算有了俸禄,供养家人毫无问题,这个27岁的年轻男子很快将母亲从山东老家接到自己就任的安徽广德军处所,赡养侍奉。

两年后,朱说擢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从九品到了八品。也是在这一年,他向皇帝写下《奏请归宗复姓表》,完成了这几年来最想完成的一件大事。从此,这个叫朱说的男人复归本姓本名:范仲淹。

江苏艺文志

范仲淹画像

身世秘密

范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范墉和妻子陈氏一共育有四子。陈氏死后,范墉和谢氏结婚,生下范仲淹。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死。也许陈氏留下的孩子是父母双亡的缘故,所以被族人收留抚养。而续弦谢氏尚年轻,可以改嫁,范氏族人便对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守孝三年后,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平江府(苏州府)推官朱文瀚,范仲淹也随之更名为朱说,母子随为官的朱文瀚四处漂泊。又几年,朱文瀚到任山东淄州,范仲淹母子也跟随其回到了淄州长山县老家,断绝了和苏州范氏家族的一切往来。

继父朱文瀚对范仲淹甚好,但在朱家,朱文瀚和结发妻子共育有二子三女,范仲淹在朱家排行第六;母亲谢氏又和朱文瀚育有三子。范仲淹非同寻常地早熟,留下了在醴泉寺读书时“断齑画粥”的著名传说。23岁时,因看不惯朱家兄弟大手大脚,浪费钱财,范仲淹数度劝止,兄长们被惹得不高兴了,遂讥笑范仲淹,说我们用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听闻此话,疑骇之至。情急中,兄长们不慎把他的身世抖搂了出来。范仲淹如雷轰顶,愧愤之下,含泪离家。

据说,他离家出走时,母亲追赶而至。范仲淹拉着母亲的手泣不成声,甩下一句话:待日后我进士及第前来接您!

用欧阳修的话说,范仲淹“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五年后终于进士及第。

改回范姓,对范仲淹而言不过是想回归正朔,认祖归宗,况且他已进士及第,身份也足可光宗耀祖。没想到,苏州范姓族人竟拒绝了,更有范姓同父异母兄弟怀疑他图谋范氏家产。经多次协商,范氏族人方才同意他恢复范姓。

仕途浮沉

复姓之后的范仲淹先为官泰州,后任兴化县令。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娶妻。婚后,因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今河南商丘),妻子李氏和范仲淹母亲也就一直居住在应天府宁陵。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辞官守丧,居应天府。当时,晏殊知应天府,邀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教席。在这个昔日寒窗苦读近五年的地方,范仲淹勤勉督学,以身示教,书院学风焕然一新。不久,范仲淹向朝廷上万言书,奏请改革吏治。在晏殊的大力推举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他算是正式进入了仁宗皇帝的视野。

这以后,范仲淹的政治履历可谓颠簸坎坷,因谏言太后还政,疏入未报,只得自请外放,为河中府通判,又调陈州通判。仁宗亲政后,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但很快因废后一事与宰相吕夷简闹出矛盾,他先贬睦州知州,后任苏州知州。也是在这个时候,45岁的范仲淹在离家多年后第一次回到了故乡吴县。

次年,因在苏州任上治水救灾有功,范仲淹调回京师,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任上,范仲淹大刀阔斧整顿官僚机构,开封府“肃然称治”,为后任包拯成就包青天的威名奠定了基础。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和吕夷简矛盾激化,“朋党之争”起,范仲淹被罢黜知饶州,后再贬润州,又贬越州。在饶州时,妻子病逝,留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子女尚年幼,范仲淹就让自己同母异父的朱姓兄弟一家到宁陵来照看孩子。可以说,此时的范仲淹已经成为朱姓族人的大家长。

过两年,党项人李元昊建立大夏,率兵进犯大宋边境。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庆历三年(1043),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未几,再拜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也是这一年,针对内忧外患的现状,范仲淹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开启了著名的“庆历新政”。新政实施后,官场中利益受损者日渐增多,毁谤范仲淹等为“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次年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趁机请求外出巡守,任陕西、河东宣抚使。随着范仲淹、富弼等人的离京,历时仅一年多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五年(1045)冬,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以避边塞严寒,获准。次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三年后调杭州,后赴青州。皇祐四年(1052),从青州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途径徐州时病重不治,终年64岁。

义庄壮举

范仲淹一生中最被人称颂的善意,是晚年知杭州府时,在家乡设义田、义宅、义学,统称为设义庄。

义学,就是他出钱给教授者束脩,对范姓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义宅,就是购买宅邸供那些住不起房子的范氏族人借居。义田,就是他拿出几乎全部的积蓄,在家乡吴县买下上好的良田千亩,以其收益来保证族人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如族人有需,还可向义庄借贷。

范仲淹死后,二儿子范纯仁、三儿子范纯礼、四儿子范纯粹分别官至宰相、尚书右丞和侍郎,他们继承父亲的遗志,不仅未将义庄视为私产,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添置新的田亩,继续赡赈,周济宗亲。尤其是范纯仁官至宰相高位,俸禄丰厚,将父亲留下的义田从原来的1000多亩增至3000多亩。范氏义庄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之久,君子之泽五世而不斩。难怪后人要感叹,那个早年对范仲淹孤儿寡母弃之不管的家族,到后来,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促成范仲淹认祖归宗的动机从来就不是情感性的,而是来自宗族名声、姓氏正宗这些宗法制度的理性认识,以及作为一个男人关于身世出处的基本尊严。被范氏族人疑其谋财的侮辱,曾尖刀一样刺痛过这个四处漂泊的青年,到他知杭州府时,已是天下闻名的高官显贵,他终于有了光宗耀祖的能力,同时也给早年所受的屈辱找到了一个尽情发泄的出口。

同样,对那个有养育之恩的山东长山,他也并未因改回范姓就一路绝尘而去。他一直与朱氏兄弟有往来,《范文正集尺牍》就收录了他与朱氏兄弟的十几封通信,其情谊可见一斑,对子侄辈的关心和叮嘱也见于笔端。对过世较早的养父,他更是心存感激,曾祈求皇上追赠朱姓父亲为太常博士,朱氏子弟因范仲淹而以荫得官者也有三人。后来,范仲淹还在河南置义田4顷36亩,以赡朱族。郭 彦

《中国盒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空间》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出版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