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虽然聪明过人,智商堪比诸葛亮,却不得不伪装成一个愚笨的角色

这个人虽然聪明过人,智商堪比诸葛亮,但却不得不伪装成一个愚笨的角色。他隐藏在人群中,以一副傻气的模样行事,以便观察并洞察一切。他深知聪慧会招来嫉妒与诱惑,因此选择将自己的智慧埋藏于内心深处,只在必要时展露出来。看似天真的他,默默地观察着一切,思考着人生的种种问题。未来,当他终于揭下愚笨的伪装,将会展现出他真正的才智和惊人的卓越能力。

三国时代,乱世纷争,各路英雄豪杰争相登场,指点江山,以赢得身前身后名。可究竟谁是大英雄,谁是真豪杰,在那个时代无一定论,时至今日也是众说纷纭。就像三国第一智者之争,千百年来,始终莫衷一是。

三国中,知名度最高的智者应该非蜀国第一谋士——诸葛亮莫属了,不过,今天我们不聊诸葛亮,我们聊一聊蜀国的另一位智者,与诸葛亮锋芒毕露、才华尽显有所不同,此人的聪明完全是掩盖在他的傻、笨、蠢之下的,也许从明面上看,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可是,若换转换一个角度看,他才是三国中真正聪明的人,他就是蜀国后主——刘禅。

这个人虽然聪明过人,智商堪比诸葛亮,却不得不伪装成一个愚笨的角色

刘禅是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刘禅并非是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皇室后代,他出生在乱世,当时他的父亲刘备实力还不够雄厚,且常年在外征战,根本无暇顾及他,他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小时候历经磨难,所以,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

后来,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他与父亲团聚,并被立为太子。此后,刘备就开始悉心栽培刘禅,不仅安排他学习武功,还让他拜伊籍为师,就连诸葛亮也亲自为他抄写书籍。在刘备的栽培下,刘禅学到了很多的治国本领,学识也越来越渊博。

也许刘禅的才能并不算高,但是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刘备和诸葛亮都曾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如“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等。可是在很多有关三国的作品中,刘禅被刻画成为一个蠢材,被称作是“扶不起的阿斗”,人们似乎对刘禅有很多的误解。

误解一:不战而降,将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拱手让人。

刘备去世后,17岁的刘禅继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稳定了天下。后来诸葛亮六次北伐,均失败,严重损耗了国力,使得蜀国经济每况愈下。在北伐之前,刘禅就预料到北伐可能会给蜀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曾委婉劝阻诸葛亮不要北伐了,但是当时诸葛亮掌握着军权,他执意要北伐,刘禅也不得不听从于他。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国力日渐衰败,无力回天,魏国趁机大举伐蜀,刘禅自知蜀国不是魏国的对手,硬碰硬只会自取毁灭,为了不让百姓遭到敌国的杀戮,刘禅主动投降了蜀国,这也是他无可奈何之举,毕竟,没有哪个君主愿意将自己的国家拱手让人。

误解二: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被虏到了洛阳,一天,司马昭摆了宴席招待他,宴会上歌舞升平,所奏之乐、所跳之舞皆来自蜀国。司马昭趁机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地吗?”刘禅哈哈大笑着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遭到了后人的无情谩骂,刘禅被认为太过昏庸,软弱无能,身为亡国之君,却没有一点亡国者的悲伤。

其实,细心的人一分析就不难理解刘禅为什么这么做了,当时蜀国已亡,诸事已成定局,刘禅只得将计就计,说点司马昭爱听的话,以装傻卖乖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性命,毕竟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这一点反倒能体现出刘禅是有智慧的。

误解三: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为他立庙,是为忘恩负义。

其实,刘禅与诸葛亮的感情是很深厚,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刘禅那里后,他立刻换上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在大臣发表了不利于诸葛亮的言论时,刘禅勃然大怒,还下令将这个大臣关押入狱并处死。

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遵照诸葛亮的人事布局,对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加以重用,并没有打压清剿的意思。另外,刘禅也很善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刘禅不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很重用他。

为了缅怀诸葛亮,刘禅还废除了蜀汉丞相一职,他认为除了诸葛亮,任何人都配不上这个位置。刘禅其实后来在沔阳给诸葛亮立了庙,还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长达42年,即便后来做了俘虏,他也做了8年的安乐公,最后自然死亡,相比之下,同样投降司马氏的孙皓(东吴末代皇帝)就惨多了,他是被赐毒酒而死的。

在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乱世,刘禅以愚懦、软弱、麻木、呆傻掩藏住了自己过人的机智与锋芒,这也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