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被皇后毒杀,李隆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殲滅韋氏集團

唐中宗被皇后毒杀,玄武门政变爆发。李隆基精明果断,迅速发动政变,消灭韦氏集团,夺取政权。这场政变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开启了新的王朝格局。

维持现状

构陷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不成,韦后等人又把矛头对准了右仆射兼中书令魏元忠,诬陷他与李重俊同谋反叛。魏元忠被一贬再贬,七十岁的老宰相死在了被贬的途中。

唐中宗被皇后毒杀,李隆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殲滅韋氏集團

把首席宰相折腾死的韦后还致力于模仿婆婆武则天。她为自己将来登基大造声势,先是让宫女说看到有五色祥云在皇后的裙子下缭绕,又编了一首名叫《桑韦条》的谶言,让人四处传唱:“桑条韦也,女时韦也··”更让她感到兴奋的是,景龙三年(709年),她在南郊祭祀中行亚献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已经成为新一任女皇。

如果说韦氏是自以为是的样板,那安乐公主则堪称骄横跋扈的典型。安乐公主对官员的任命不加节制,屠夫商贩花了钱也一样可以买到官职,当时的人蔑称为“斜封官”①。

当时在李显的纵容下,斜封官已到了满天飞的地步,您是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您花了钱就能买到相应的官,诚信经营,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帝国公主、后宫嫔妃,连韦皇后的妹妹郕国夫人、上官婉儿的母亲沛国夫人以及后宫女官,都参与到这场卖官活动中,其中安乐公主的收获最多。“安乐公主尤骄横,宰相以下多出其门。”(《资治通鉴》卷二百九)

这些人卖官赚得盆满钵满,朝廷却被拖累得运转艰难。

为了安排数量庞大的斜封官,吏部只好在长安和洛阳各设两个吏部侍郎,每年安排四次铨选工作。

不知道这些人到任后将如何履行职责,恐怕都是鱼肉百姓,大肆敛财,好再买更高的官职。可以想象当时的吏治混乱到了什么地步。

安乐公主和姐姐长乐公主在长安城大兴土木,营建府邸,竞相攀比,以奢侈华丽一较高下。营建的豪宅,模仿皇宫建造,虽然因场地限制建得没有皇宫大,但是其精巧程度却超过皇宫。

长安城内当时有一昆明池,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朝时用于训练水军。《唐会要》卷二十七记载:(武德)九年三月,幸昆明池,习水战。说明到唐朝初时,昆明池仍有训练水军的功能。

唐中宗时期,昆明池除蓄洪外,还是附近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安乐公主看上了昆明池,去找李显讨要,没想到却被李显拒绝。“上以百姓蒲鱼所资,不许。”(《资治通鉴》卷二○九)

恼羞成怒的安乐公主跑到城外强占民田,开凿了一方比昆明池更大的水池,延袤数里,命名为“定昆池”。

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多位公主放纵家奴在京城当街抢人,把人抢回府做奴婢或仆役,公然践踏国家法律。

侍御史袁从一将抢人的公主家奴送入狱中,安乐公主去找李显求情,李显当即下手敕免罪。袁从一力劝中宗处置抢人的家奴。

袁从一说:“陛下纳主诉,纵奴驺掠平民,何以治天下?臣知放奴则免祸,劾奴则得罪于主,然不忍屈陛下法,自偷生也。”(《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侍御史不忍屈国家之法度,但是架不住皇帝李显乐意,抢人的公主家奴还是被释放了。

可以想见当时安乐公主会恃宠而骄到什么地步。卖官鬻爵,抢占百姓土地建豪宅,开凿定昆池,强掳百姓子女为奴仆,李显全部听之任之。

一天,“光艳动天下”的安乐公主突发奇想,要做一条能匹配她美艳容貌和至高无上地位的裙子,最后花了一亿钱织成了一条百鸟羽毛裙。“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资治通鉴》卷二○九)

为了这条裙子,山上、谷中,各种珍禽异鸟声声哀鸣,被猎杀之后,拔去羽毛,越是漂亮的鸟就面临越大的危险。“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尽,至于网罗杀获无数。”(《朝野佥载》卷三)

帝国有这样的公主,连鸟兽都不得安宁。

李重俊叛乱,杀死了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和她的公公武三思,但是她一点也不伤心。她嫁给武崇训,是因为祖母武则天的安排,为了武李两家联姻。这种政治婚姻,为的是宗族利益,本就没什么感情可言。安乐公主真正所爱的是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

武延秀,武承嗣之子,容貌俊美,尤擅歌舞,是当时知名的美貌少年。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被送往突厥,准备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妻,但因不是李唐宗室,遭到默啜可汗拒绝,滞留突厥多年,武延秀学会了突厥语。神龙初年默啜可汗再次提议通婚和亲,为表诚意,放回了武延秀。武延秀返回大唐后被封为桓国公,拜左卫中郎将。

因为是武三思的亲侄子,又是武崇训堂弟,武延秀经常出入安乐公主府邸,两个人眉来眼去,偷趁云雨,暗度春风。武崇训一死,二人再无避讳,竟如夫妻一样生活。李显见女儿有了新欢,深感欣慰,马上安排女儿的二婚典礼,大张旗鼓地为他们补办手续。

景龙二年(708年),长安百姓得以观看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典礼。

天之娇女安乐公主端坐在华美的花轿之中,皇后仪仗彰显威严,皇家禁军盛其仪卫,相王李旦亲自出马护送侄女出嫁,大唐的天子和皇后亲自到场观礼,礼会使是雍州长史,傧相是弘文馆学士,嫁妆不计其数。

公主成婚后,李显宣布大赦天下,加封驸马武延秀为太常卿,兼右卫将军。李显大宴群臣于两仪殿,公主拜谢天子,而后又拜谢公卿,公卿全部伏地叩首。安乐公主觉得拥有权力就能所有人都臣服在自己的脚下。

宴会上,太平公主和驸马武攸暨还跳起了双人舞祝皇帝福寿安康。安乐公主见此情景不禁想,看,再骄傲的人都得臣服于权力。

被李显纵容的不止她的女儿,他的后宫在皇后的带领下集体红杏出墙,韦氏有两个美貌的男宠散骑常侍马秦客和光禄少卿杨均。以上官婉儿为代表的妃嫔在宫外建有外宅,出入皇宫无人管理。

皇帝自己想得开,但是有一些大臣看不下去了。一个名叫燕钦融的低级军官,向皇帝进谏,说皇后淫乱后宫,干预朝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和宗楚客这些人都有图谋。

燕钦融得到了李显的接见,随即被宗楚客矫诏杀死于皇宫之中。

李显是位海量的皇帝,他的原则是大家开心就好。

他回避一切矛盾,沉迷于声色犬马。

他麻痹自己,不正视问题,就没有问题。

中宗李显的昏庸懦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放弃的不只是原则,还有伦理纲常、法治道德、人性底线。这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李重俊叛乱后李显一直没有册立太子,李旦几次劝兄长早立储君,李显均未采纳。

空悬的储君之位,时刻都在向安乐公主招手,在她看来,这是父亲要立自己为皇太女的信号。但是过去了那么长时间,父亲居然还是没有把皇太女之位给她。

既然从父亲那里继位没有可能,为什么不支持母亲做皇帝,母亲做了皇帝,那皇位一定会传给自己。

韦氏此时也不想再等了,武则天是在高宗因病去世后才走上了自己的女皇之路,但是自己的丈夫李显,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他的体质完全遗传了母亲武则天,健康得好像还能再活上几十年,自己和李显谁会先蹬腿都不一李显,大唐的皇帝,已经成了他的皇后和他的女儿最大的障碍。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显然并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在韦后和安乐公主所策划的未来里根本没有他这个丈夫,没有他这个父亲。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日,李显吃下了一碗汤饼后不久暴毙于太极宫神龙殿,终年五十五岁,庙号中宗。

“一朝见天日,定不相禁忌。”

李显以天下为代价,用生命完成了对爱妻韦氏的诺言。多年来,他置臣民于不顾,毁坏朝纲,道德沦丧,后宫乱套,吏治腐坏,整个朝廷已经从根上烂掉了。

李显一生两次立储,两次登基,在位时间不足六年,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被焦虑、压抑、恐惧所笼罩。当终于能自己做主时,这位昏于治国、庸于齐家的天子用行动证明了女子掌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昏聩愚蠢且无能之人掌握权力。

一碗汤饼送走了中宗李显,韦氏和安乐公主很快选好了傀儡,那就是李显最小的儿子,十六岁的温王李重茂。

韦后秘不发丧,派左金吾大将军赵承恩和宦官左监门卫大将军薛思简率兵五百人赴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严密监控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李显在世的另一个儿子,现在已经三十一岁。

接着,韦后命其侄子驸马都尉韦捷(李显之女成安公主驸马)、驸马都尉韦灌(李显之女定安公主驸马)、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琦、长安令韦播和外郎将高嵩率征调进京的府兵五万人全面控制京城;又命其宗族亲戚中书舍人韦元在城内“徼巡六街”。

韦后提拔其党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继续担任东都留守,控制洛阳;又擢升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在长安协助稳定朝局。

至于怎么让李重茂成为名义上的合法继承人,韦氏已经想好对策,她命上官婉儿起草诏书。上官婉儿从武则天执政时期就执掌宫中制诰,李显复辟后命她专掌起草诏令,由她来做这件事,再合适不过。

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很快就送到中书省。

“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资治通鉴》 卷二○九)

韦后党羽宗楚客发现上面多了一句“相王旦参谋政事”。

这是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精心设计的杰作,用李旦制衡韦后,谁都没想到上官婉儿居然是太平公主的人。

宗楚客等韦后党羽眼看到手的权力要被分走,当然不能答应,马上提出异议,一翻唇枪舌剑,以“叔嫂不通问”为理由罢除了李旦的辅政之权。

六月初四,韦后公布皇帝死讯,召集百宫,为李显发丧。同时宣布由韦后临朝摄政,大赦天下,改元唐隆。进相王李旦为太尉,雍王李守礼(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为幽王,寿春王李成器(李旦嫡长子)为宋王。三天后,李重茂登基,尊韦后为皇太后。

韦后命韦温(韦氏堂兄)总知内外兵马。韦濯、韦播、韦捷、韦璿、高崇和武延秀分别统领左右屯营、羽林、飞骑和万骑(禁军)。

韦氏子侄陡然空降到禁军中,为了快速树立威信,他们使用高压手段,鞭打士兵,禁军将士个个心怀怨愤,反不为其所用。

几天之后韦后的走狗们就开始“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宗楚客则直接秘密上疏“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资治通鉴》卷二○九)。

这真是要人命了,李唐王朝的命,都想来革一下,才把武太后送走,这又来个韦太后。韦氏想革唐命,做女皇,安乐公主想做皇太女,为什么不在李显死后直接宣称李显传位于皇后韦氏?因为拥护李唐的大臣不能同意,更重要的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不会同意,虽然这些年他们兄妹一直低调为人,不露锋芒,但是这也让他们的手中保全了相当大的权力。而且韦氏一族在军队中的力量不足,贸然称帝引发强烈反弹他们无力镇压。

武则天不也是这样分三步的吗?当皇后、当太后、当女皇。韦氏的前两步已经走完,现在她急不可耐地要做女皇了,这就必须把李旦和太平公主铲除,之后就再无阻碍了。

决心已下,韦氏开始与宗楚客、韦温、安乐公主密谋铲除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韦氏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身穿天子衮服坐在龙榻之上。

如果计划成功,那实在是一个让人紧张又兴奋的时刻。


又见玄武门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见惯了鲜血和杀戮的玄武门,静静地矗立在黑夜中,凝视着帝国的首都。

李隆基和葛福顺、李仙凫等人潜伏在禁苑官舍中,所有人的心都提在半 空中。

突然,一颗颗流星滑过黑暗的天空,帝国的夜空“天星散落如雪”。

宫廷政变撞上天文奇观,大家都不禁兴奋起来,看来天命在自己这边。

刘幽求激动地对李隆基说:“天意如此,时不可失!”

李隆基一挥手,众人按预先计划开始行动。

葛福顺率万骑卫士拔剑直入玄武门羽林军营地,将韦璿、韦播、高嵩斩杀,然后提着三人首级对羽林将士们说:“韦后鸠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资治通鉴》卷二○九)

羽林将士欣然听命,葛福顺迅速取得了北门禁军的指挥权。


随后李隆基等人兵分三路,葛福顺和李仙凫率左、右万骑分别从玄德门、百兽门杀入禁中。李隆基和刘幽求等人则从御苑南门来到玄武门外等待总攻信号。另外,钟绍京带领手下园丁工匠二百余人,拿着他们的劳动工具斧子、锯子以为策应。

葛福顺和李仙凫顺利抵达凌烟阁,从两翼完成了对皇宫的包围,将士们爆发了胜利的欢呼,唤醒了太极宫中的所有人,葛福顺等人杀掉守门将士,斩关而入。

李隆基勒兵于玄武门外,听到喊声率军杀入太极宫,中宗梓宫(棺材)前的守灵侍卫听到喊声,知道发生了兵变,也穿上盔甲毅然加入政变队伍。韦后从睡梦中惊醒,政变发动了,计划实施了,但原来那不是她的计划,而是太平公主和她的侄子临淄王李隆基的计划。

惶惑间韦后向飞骑营逃去,因为她早就安排了侄子、外在飞骑营中任职掌管玄武外的禁军,这时正好可以保命。韦后刚逃进飞骑营,以为还可以上演一次玄武门反杀,却被一名飞骑斩去首级献到李隆基面前。她的侄子、外就是政变刚开始被砍掉的那三颗脑袋。

夜深人静的皇宫喊声震天,韦后被杀,乱兵扑向安乐公主府邸,驸马都尉武延秀与安乐公主手持宝剑,在内宅格战良久,双双被杀。图谋不轨的韦后和安乐公主被杀后,身高在马鞭之上的韦姓族人全部被 斩首。

一夜之间,昨天还踌躇满志的太后韦氏和不可一世的安乐公主都香消玉殒,归于尘埃。

韦氏,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李显做太子时,武则天为其择选的太子妃。韦氏格局狭小,轻浅浮躁,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她踏着亲人的鲜血,踩着人性的底线,以黎庶安危为代价,妄图走上权力的巅峰,也终被权力所吞噬。

安乐公主,骄纵美艳,在尊崇儒家宗法制度的时代,敢于创造性地提出“皇太女”一词,挑战封建继承法则。她是李唐皇室公主,皇后韦氏所生嫡女,所嫁两任丈夫皆是武氏族人,可谓集李唐、武周、外戚三种力量于一身,本应是天选之女,却一再自毁前程,既自绝于李唐宗室,又在百姓中怨声嚣然,最后杀父弑君,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韦氏母女,视中宗李显为她们问鼎权力巅峰的绊脚石,却不知道自己的所有权力都来源于中宗李显的给予和放纵,一旦失去这块基石,她所笼络的那些党羽都是些小人、庸才,没有一位堪当重任的辅国之臣。韦氏的子侄用打骂的方式控制禁军,导致羽林将士全部快速倒向政变一方。她所用的心腹则将她要发动政变的消息提前告诉了李隆基,让李隆基抢占了先机,先下手为强。

母女二人,手段不高,心机不深,能力很差,期待很高,死得很惨。再看她们的对手,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这兄妹二人在局势对自己不利时都像自己的父亲、母亲一样隐忍不发、积蓄实力,当危险袭来,又能当机立断,发动政变。当太平公主和李旦之子李隆基举起“拥立相王,诛灭逆党”旗帜之时,应者云集,连守卫中宗梓宫的卫士都跟随其后加入战斗。

李旦,武则天第四子,能从东宫活着走出来,又在禁军中担任重要官职,神龙政变中他发挥重要作用,难道他会是一个只会明哲保身的无用皇子吗?他还养了一个好儿子——临淄王李隆基。

史料记载,李隆基自幼聪颖果决,志存高远,是李旦第三子,因此后来杨贵妃称呼他为三郎。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于洛阳,那时他的祖父高宗已经去世,祖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父亲李旦虽是皇帝但被软禁宫中。李隆基的生母是李旦的侧妃窦氏。

父亲是傀儡皇帝,自己是庶出皇子。

虽然是庶出,在天授三年(692年)十月,五岁的李隆基已经开府置官属。七岁那年的一天,李隆基带着侍卫觐见祖母,当天在宫门口执勤的是武则天的一个侄子金吾将军武懿宗。武懿宗是骄横胆小、欺软怕硬之徒。他见来的是位庶出小皇子,不正是可以欺负的软柿子吗?得赶紧捏一下,抖抖威风,毕竟一般情况下他也找不到比他软的柿子。

武懿宗走上前去对着李隆基的侍卫大声呵斥。

李隆基怒叱武懿宗说:“这是我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居然敢来教训我的随从。”

武则天听说此事,哈哈大笑,觉得自己的孙儿小小年纪,就如此了得, 所以“特加宠异之”。

祖母对他的宠爱,并不影响祖母的铁腕无情,九岁那年的正月初二,他的嫡母刘氏和生母窦氏进宫给武则天请安,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当天,一群人闯进了父亲的宫中,把父亲没有进宫的妃嫔也尽数赐死,从那天起他所有能称为母亲的人都离开了人间。生母窦氏、嫡母刘氏,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死在何处无人知晓,如何死的无人敢问。

九岁的李隆基还被父亲要求在任何时候不能再提起自己的母亲,骤然的打击让他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身为皇室王子的无奈。

皇宫,是会吃人的,想要不被吃掉,只能自己去做那只吃人的猛兽。失去母亲后,李隆基兄弟五人都被降封为郡王,他们和父亲一起被囚禁在东宫中。

圣历元年(698年),李旦搬出东宫,结束了软禁生活,武则天赐了一座位于东都积善坊的府邸给十三岁的李隆基。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带着朝廷搬回西京长安,将兴庆坊中的一座宅院赐给李隆基居住。之后李隆基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得到了充分的历练。

李隆基二十一岁这一年,神龙政变爆发,他的祖母被赶下台,伯父李显再次登基,五大臣势力一夜之间崛起,父亲李旦和姑母太平公主也因功受到封赏,之后武三思复兴武氏力量五大臣被迫害,堂弟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却因实力不足、临阵迟疑兵败被杀。

李隆基在这些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成长为一个政治成熟、心机深沉的成年亲王。他暗中刻意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不遗余力地结交智勇之士为自己所用,宫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利仁府折冲麻嗣宗、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尉刘幽求等人均和他结为莫逆。

景龙三年(709年),李隆基回到长安,加银青光禄大夫。他通过府中一位名叫王毛仲的官奴与万骑(禁军)卫士取得联系,自己与万骑营统帅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成为朋友。这些人都对李隆基发动政变,诛灭韦氏起到了重要作用。

刻意结交禁军,这说明他早就为发动政变在做准备。

在他结交的这些人中,钟绍京的职务只不过一名看管皇家园林的官员,虽然官居五品,这样的职务看起来对李隆基用处应该不大。

实际上钟绍京的作用非常突出,因为皇家禁苑位于太极宫北,毗邻玄武门,从禁苑的南门出来,就是皇宫的玄武门,进入玄武门,就是皇帝居住的后宫,政变“指挥部”正是设在钟绍京居住的禁苑官舍。

李隆基早就做好了政变的准备,当原本是韦氏一党的崔日用反水,派宝昌寺僧人普润来告知他韦氏计划时,他果断出手,谋划周密,精准打击,成功完成了这次被称为“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政变。

黎明来临,是时候迎相王入宫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