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绅为何慷慨解囊救济三千万灾民?

在中国历史上,乡绅们一直被视为乡村中的权威和财富拥有者。他们在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有责任和义务去照顾乡民的生活。因此,当自然灾害来袭,三千万灾民面临饥饿和流离失所之际,乡绅们慷慨解囊,尽心尽力地救济灾民,体现了中国乡绅对乡村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关爱之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再加上古代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无论旱了,还有涝了,都会影响收成。很多穷困地区只要一年歉收,便会陷入饥荒。因此历代官府形成了一套应对灾害和善后处理的有效方法。

从官府角度来看,防止灾民饿死,或者大规模向外流动,变成流民,是最重要的目标。为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粮价飞涨时,当地官府会动用常平仓,平抑粮价。

灾害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农民糊口时,官府则要向朝廷要求免去本地的粮赋。如果发生绝收,农民连生存都无法保证时,便开放常平仓,施粥或发粮。灾民过多,本地无法安置时,再向邻近州县或朝廷求救,进行更大规模的赈灾。

中国乡绅为何慷慨解囊救济三千万灾民?

这套制度上千年来一直行之有效,只要不是到了王朝末期,常平仓都被贪腐空了,一般性的自然灾害,已经很难伤到国本。常平仓制度从汉朝就已经基本完善,即使是在现代,类似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

很多时候,光靠官府赈灾是不够的,乡绅富户会自愿或被迫筹粮筹款,协助官府进行赈灾。古代评定一个“善人”的标准,除了修桥铺路外,赈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还有一个社会团体也经常会参与到赈灾工作中来,就是佛、道等寺庙。在很多朝代,佛寺都拥有一定量的土地等庙产。他们本身就是地主,也有相当的财力,再加上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在赈灾中能起到相当的作用。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赈灾办法——以工代赈。他在江南任职时,正好遇上大旱灾。他一边鼓励寺庙大兴土木,一边翻修官府衙门,雇佣了许多灾民。这些灾民只求一日三餐,连工钱也不要。既降低了工程成本,又养活了数千灾民及其家属。

除此以外,范仲淹鼓励民间举办赛龙舟等各类活动,增加消费,带动许多灾民在集市上做小买卖,增加就业。这也是一种以工代赈的方法。

另一方面,范仲淹吸引受灾较轻地区的粮商来杭州做生意,把杭州高高的粮价给压了下去。相对其他地区,整个苏杭地区的灾情并不轻,但没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灾民们平安地度过了这次的饥荒。

有时候,灾情非常严重,数省范围都颗粒无收,流民多达几十万、上百万。这时候的赈灾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稍有不注意,就会引发农民暴动,动摇王朝的统治基础。光绪皇帝刚登基时,中国华北地区发生过这样的特大旱灾,近四年持续干旱,饿死1000多万,流民2000多万。

如此巨大的灾害,一颗小火星便有可能燃起冲天大火。幸运的是,这次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特大灾害,没有发生类似李闯王那样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安然度过了危机。

那一年是1875年,清政府的外交内困相对比较缓和,南方的太平军已经平息,洋务运动也搞得有声有色。灾情一起,清政府除了依靠自身力量竭力救灾,还要求民间的乡绅富户多多出力。

和以往不同的是,在自发赈灾的队伍中,多出了一些生面孔,真正的生面孔——外国传教士。很多欧洲国家都有很重的传教情节,传教士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欧洲人。为了吸引百姓信教,治病救灾是传教士最基本的手段。

特大的“丁戊奇荒”一来,传教士出动很大的力量,既是救济百姓,也是传教的好机会。而经过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中国乡绅已经意识到了洋教会的力量,知道官府实际上是惧怕他们的。凡是有洋教会的地区,官府往往会偏袒他们,侵害当地百姓和乡绅的利益。

为了不让洋教会在本地加强影响力,防止设立教堂。各地乡绅都拼命抢着往外掏钱,加大赈灾力度,和洋教会争夺民心。如果乡绅能够解决本地的灾民问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洋教会进入,保住自己的地盘。

不管洋教会和乡绅的目的如何,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救济灾民,安抚民怨的作用。只要赈灾措施还在进行,并且有一定的效果。尽管饿死那么多人,中国的百姓仍然选择了默默忍受。等灾情一缓,他们会马上回到家乡,重新建设家园。

参考资料:《丁戊奇荒》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