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范文正公”。范仲淹在面对大饥荒和赈灾时,展现了非凡的智谋和人道主义,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救灾方案,力图减轻百姓的疾苦。同时,范仲淹也主持了大规模的修筑水利工程和基础建设工程,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治国理念和行政才能,深受后人的称颂和传颂。
范仲淹任职杭州时,两浙爆发大饥荒,杭州尤为严重,城内奸商哄抬粮价。范仲淹得知后,立即下令:“粮价每斗再涨六十文!”。为了应对荒年,范仲淹大兴土木,百姓明白后也从叫嚷痛骂到拍手称赞。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到任杭州不久,正值浙江大饥荒,杭州是重灾区,城内贩卖粮食的无良奸商为了发国难财哄抬粮价,范仲淹得知后也是愁眉不展,略思稍许后,传令:“粮食每斗再涨六十文”,这让围在一起商讨如何解决奸商哄抬物价的官员们大为不解,众人面面相觑,抱怨说眼下粮贩已经把粮价抬高到每斗一百二十文了,再涨六十文就是一百八十文了,老百姓如何买得起,这大灾之年,百姓得饿死多少,纷纷摇头叹息。
范仲淹却坦然一笑,一本正经的说:“诸位大人放心吧,百姓很快就能买到粮食了”。众人还是疑惑不解摸不到头脑,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接受静观其变。
范仲淹命人把饥荒情况以及每斗粮食上涨的具体数额明确的写在榜文上,并命人沿江多贴榜文广而告之。榜文发出后,杭州城内的百姓群情激愤叫骂不断,饥荒之年粮食本就短缺,再加上价格昂贵无比,官商勾结助纣为虐,看来老百姓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那些粮商则各个喜笑颜开,杭州城内粮食价格如此之高,只要把粮食运到杭州定会赚个盆满钵满。于是,各地的粮商都纷纷把粮食运到了杭州准备大赚一笔。一时间,杭州城里的粮食丰盈有余。
范仲淹得知后,眉开眼笑地说道:“粮价调回原来的价格,速去执行!” ,这下,那些远道而来的粮贩们都愁眉不展,无奈粮食已经运到了杭州,如再运走一路产生的费用也很多,还不如卖给杭州本地的百姓呢,能节省些费用。杭州城里粮食充足,百姓都能吃饱饭了,社会局势也就慢慢安定下来了。
官员们还是不解,为何范仲淹抬高了粮价却能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呢?范仲淹含笑解释说:"如不提高粮价,粮贩无利可图,怎会拼命地向杭州运粮食呢?没有充足的粮食,百姓如何能有粮食吃饱饭呢,那样的话杭州城饿死的百姓会民不聊生,尸横遍野啊。" 众人也恍然大悟,都对范仲淹敬佩有加,竖起了大拇指,老百姓知道后都对其赞不绝口。
维生之计:吃的问题解决了,如何活下去呢? 百姓的生活还是入不敷出。此时范仲淹在应对百姓经济问题上不仅组织开仓放粮赈灾外,还鼓励当地百姓举行划船比赛。当地百姓对赛舟很是热衷,范仲淹除了大力支持外,还带头天天在湖上吃饭喝酒。
当地的老百姓不管男女老少到了赛舟时节都聚集在湖边观看,场面壮观异常。
范仲淹根据当地百姓对佛教的推崇,把各大庙门的住持聚到一处,向他们建议到:灾荒之年,人工便宜,适合大兴土木。各庙门主持细想,此话有理。回去后不久就开始招工兴建土木了。范仲淹也开始对官府的谷仓宅院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这样的工程每天都需要很多的人工。一时间杭州城里百姓都有了赚钱的机会。
此时朝中的大臣有人以范仲淹不体恤朝廷荒年还鼓励百姓赛舟,寺庙等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原因偷偷的参了范仲淹。范仲淹得知后,连忙上书朝廷辩解:“之所以鼓励百姓游船赛舟,寺庙大兴土木,实则为了杭州城百姓考虑的。这些举措,都是让那些手中有余钱的大户和商贾富豪,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让百姓活跃其中,惠及普通穷苦百姓;大兴土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给当地百姓提供很多赚钱的机会,百姓无需背井离乡维持生计”,范仲淹说的有理有据,也让弹劾之人闭口难言,更何况现在杭州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百姓也是对范仲淹称赞有加,并筑“范公堤”感念其大恩。
范仲淹少小历经苦难,仕途也是一路曲折,但他始终不忘百姓,心系苍生,用自己的智慧,造福百姓,其精神可嘉,更令人敬佩,一生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值得称颂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