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游历期间会见了哪些君主?探讨了哪些问题?

在孟子的游历过程中,他会见了许多君主。其中包括齐国君主昭襄王,他们讨论了君主治理国家和职责的重要性。此外,孟子还会见了许多其他君主,如楚国君主尹章、晋国君主献公等。在这些会见中,孟子与他们探讨了很多关于仁义道德和治国理政的问题。通过与君主的交流和辩论,孟子不仅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也试图说服他们更好地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学成之后,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他去过梁、齐、宋、滕、鲁等国,得到各个诸侯的礼遇。

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的对话是孟子仁政思想最为系统的论述。梁惠王问孟子,自己治国尽心竭力,为何本国人口不见增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教导梁惠王应该不违农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从而使天下之民至。后来孟子也拜见过梁惠王之子梁襄王,对话仍以仁政为中心。

孟子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都到过齐国。孟子与齐威王的对话较少,与齐宣王的对话则较为精彩。齐宣王直言自己“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好色”,而孟子则一直劝导齐宣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与天下同忧,进贤退恶,任贤使能。齐与燕交战,齐胜,孟子劝齐宣王征伐之道当顺民心,胜利之后应伐恶养善,“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但齐宣王不听,最后齐军被赶出燕国。孟子也因此认为齐宣王无意于仁政,辞去官职离开了齐国。

孟子去宋国,但《孟子》中没有与宋王偃的直接对话记录。孟子回到家乡,此时邹与鲁发生了战争,邹穆王问孟子:百姓为什么不救国?孟子回答,是因为邹穆王在饥荒之年时,不念及百姓,而只是顾着自己享乐,因此,到危难之时,百姓自然也不会想着君主。可能这样的对话,使得邹穆公不快,暂停了对于孟子的馈赠,使孟子绝粮。随后,孟子又到了鲁国,鲁平公欲见孟子,但是被小人阻拦。

而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早在滕文公尚为世子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孟子对滕文公说人皆有善性,勉励其行仁义之道。滕文公即位后,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则主要围绕一个问题:滕是小国,四面是大国,滕国应该怎么办。孟子认为当行仁政,不能放弃百姓社稷,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

可见,孟子与各位君主的对话主要是围绕其中心论点“仁政”开展的,但其政治思想始终未能实现,最后学孔子退而修书,“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退居讲学,不复出仕。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