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情深少女,诗作传世久长

杜牧,唐代文人,以其情深少女、诗作传世久长而被后世传颂。作为一位具有出众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情感的交融。尤其是他的情深少女诗,凭借着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女性形象娓娓道来,仿佛在绘画一般,赋予了这些少女们独特的魅力与深情。这些真实而细腻的描绘成为了杜牧诗作在世代流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牧情深少女,诗作传世久长


杜牧之是晚唐诗坛成就颇高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合有“小李杜”之称,他的成功除了对文字有独特的诗意处理外,其书香门第的家族背景也是一项重要因素。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任三朝宰相,功勋赫赫;杜牧的父亲杜从郁虽未位及相位,但也担任左拾遗、秘书丞这样的官职,勤勤恳恳。传到杜牧这儿,杜牧倒是没给家族丢脸,在仕途上风生水起,深受朝廷器重。然而杜牧的个人作风问题却饱受争议,因为他经常出入风月场所,而且还不是偷偷摸摸,逛完还要写诗宣扬一番,非要天下人尽皆知。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自我坦白,在扬州待了十年,几乎十年都是在青楼度过的,就像一场梦。这还了得?身为淮南节度使,杜牧将青春都洒在了烟花之上,难道朝廷不管吗?

当然管!公元835年,杜牧荣升为监察御史,由扬州调离至长安。原来朝廷不是贬他而是升他,或许这就是杜牧的魅力吧。上面这首《遣怀》就是写于此时,算是杜牧对扬州的一封告别信。但杜牧除了对扬州恋恋不舍,更不忍心对十年来朝夕相处的妓们说拜拜,这其中就有一位低龄的妓最使杜牧牵挂,离开扬州之前,杜牧为她写下了千古名作。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在第一句就点出了女孩儿的年龄:13岁多,一个“频频袅袅”就将她那轻盈的体态与美好完美展现。然而大唐规定的女子适婚年龄为15岁,这位13岁小妓显然不满足这个要求,可她还是与杜牧结下了不可描述的友谊。

“豆蔻”在古代被称为“含胎花”,常用以比喻处子,但杜牧此处形容这位妓恐怕是不太合适,不过豆蔻梢头的那种俏丽气质还是贴切的。接着杜牧抛出了这首诗的骄傲:我阅尽十里长街,只有你最美。这句话看似是众星捧月,实则是杜牧在极力炫耀!


首先,杜牧是非常有资格说这个话的,毕竟“阅女无数”不是吹的,十年的时间逛遍十里的街巷,足矣。虽然这种说法略夸张,但就杜牧之喜好而言,他一定逛过不少楼口,见识过不少风月。可是杜牧上楼去干嘛呢,不会只是听歌赏舞吧?

当然是私密事啦,当然是风花雪月啦,杜牧这是在变相地炫耀他的十年所得!有人说,这是一首非常简单而清纯的诗,这位妓也只是卖艺不卖身的歌妓,为什么会被小解解读得这么低俗呢?其实不是小解乱猜,而是杜牧告诉我们的,因为杜牧在伤别这位妓时,一共写了两首诗,其中第二首暴露了他的野性。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着重描写妓之美,而第二首则重点凸显别之苦。起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很多了读了都表示不理解,但其实它蕴含深意,带有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正因为杜牧和妓爱得太深、情之真意之切太过浓厚,所以在离别之际,他们只是凄然相对,而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因为无论什么语言或者方式都无法抚慰离愁,这像极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相爱的两个人只是坐着而彼此不说话,好像十分陌生似的,旁人看起来像是无情之举。然而事实是,二人越是多情,看起来就越是无情。


试想:倘若杜牧与妓之间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那么他们的离别怎会如此痛苦,所以他们必定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杜牧在后两句中也有所暗示,蜡烛垂泪至天明,杜牧是看着蜡烛到天明,和谁?和这位妓。整个夜晚发生了什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了。不过小解有一个疑问是,唐律规定的女子15岁成婚,而杜牧却恋上13岁的低龄少女,这算不算违法?如果朝廷读到这一首诗,杜牧又会不会锒铛入狱呢?或许,这就是杜牧的魅力所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