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一带一路”:张骞“凿空”通西域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倡导的国际合作倡议,其实质是重建和扩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联系和文化交流。而在这一构想之中,张骞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探险家和外交使者,凭借其智慧和勇气,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凿空之路”,为后世商贸和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基础。重新定义“一带一路”,是要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以开放、合作和共赢的理念,携手各国共同构建一个利益共享、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新丝绸之路。

建元三年(公元前140年),刚刚登基三年、年仅19岁的汉武帝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下令在全国招募能出使塞外,去联合与匈奴有杀父灭族深仇大恨的月氏,建立国际军事联盟,左右夹击匈奴,彻底解决匈奴对汉政权造成的军事威胁。

汉武帝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汉自立国后六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长的基础之上,此时的汉朝“驷马强盛、财有余力”,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富起来”之后的汉朝,也必须“强起来”,不能让“平城之围”、“吕后之侮”的耻辱永远烙在君臣的心头上,更不能让西北边郡的人民永远活在匈奴骑兵不时寇略的阴影里。

朝廷有召唤,青年有担当。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张骞挺身而出。他本是皇宫中的一名郎官。“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天资高、志向大”,对西域局势高度关注。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获悉:原本聚居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先后遭到匈奴两代单于的侵袭。老上单于率众击破月氏后,竟然砍下月氏王的头做成了饮器,匈奴人鸠占鹊巢,永久地占据了月氏族的聚居地。月氏族被迫西迁,对匈奴极为怨恨,想要报仇雪恨,但却势单力薄。汉武帝认为,相同的处境、共同的敌人,正是建立军事同盟的有利条件。必须选派有勇有谋的人作为汉使者,甘冒风险、不畏死亡,穿越匈奴控制区,进入月氏境内,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重新定义“一带一路”:张骞“凿空”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画像

张骞应募而出,他接过汉朝授予使者的凭信——汉节,与堂邑父一同率领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向着前途难卜的西域走去。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古画)

尽管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事实上,联络月氏的使命,远比想象的还要凶险。张骞一行刚出陇西(甘肃临洮南),便被匈奴俘虏,百余人均遭扣留。这一扣留就是十多年。为了软化、降服张骞,匈奴特意给张骞娶了妻室,张骞与胡妻生了孩子。尽管如此,张骞始终“持汉节不失”,不忘汉朝故乡,不忘初心使命。

有心人,天不负。终于等来了匈奴人防备疏漏的机会,张骞等人从匈奴逃了出来,他没有想着返回长安,而是继续向西奔,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使命,狂走数十日后到达了大宛。大宛王素闻东方汉朝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大国,早有通使交好之心,但“欲通不得”,对张骞礼敬有加,并按照张骞的意愿,派遣向导和翻译,护送到了邻国康居。在康居人的帮助下,张骞一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月氏。

张骞通西域图

且说大月氏王被匈奴杀死后,大月氏王的夫人被拥立为王,她带领大月氏人一路西迁,征服了妫水流域的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在大夏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的土地上定居下来。这里很少有往昔的征战厮杀,大月氏王只想过一个安乐的生活,早已淡忘了对匈奴深仇大恨,对汉朝意图联手共击匈奴的计划不感兴趣。张骞在大月氏国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多方努力,仍然“不得要领”,只好失望折返。好在,他利用在大月氏一年多的时间,对当地及周边各国情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获得了许多宝贵详细的资料讯息。

鉴于来时的遭遇,张骞决定避开匈奴,绕道回国,没想到还是被匈奴再次抓获。一住又是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单于病死,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匈奴国内大乱,张骞乘机携胡妻和堂邑父,历尽艰辛,逃归长安。去时百余众,归来仅二人;历经十三载,不觉已中年。

张骞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所经历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及周围其他五六个国家的地形、物产情况,引起了武帝的极大兴趣。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西域(敦煌壁画)

我国同西域各国的民间交往早已有之,但是作为官方正式使臣出使西域,张骞却是首次。具有开拓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张骞,在西域时详细记录了他经过的地区山川形势、地理位置、人口、兵力、经济、物产以及风俗习惯等,如大宛有葡萄酒、“多善马”,大月氏有“胜兵十万”人,康居有“胜兵十二万”,安息“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使用铸有国王头像的银币,文字横写在皮革上等等。张骞的这些见闻,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了对匈奴的决定性战役——漠北之战,为了彻底打垮匈奴,汉武帝多次召见张骞,询问大夏等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向汉武帝禀报,昔日匈奴西边的小国乌孙有着与大月氏相同的遭遇,对匈奴有着同样的仇恨,如今乌孙已发展成为不可小觑的西域大国,他提出了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进而经略西域的建议,汉武帝欣然采纳。

为了顺利完成任命,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300人,每人备两匹好马,驱赶着上万只牛羊,携带着价值千百万的赍金币帛,同时配有多名持节副使,以便顺利派遣出使西域附近诸国。

张骞率领着浩大的使团,开启了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远征。虽然乌孙与长安八千九百里,但由于没有了匈奴的侵扰,张骞使团当年就到达了乌孙国。张骞觐见乌孙王昆莫,传达汉武帝谕旨:“大王如能率乌孙族东迁故地,赶走匈奴人,则大汉遣公主作为大王夫人,汉和乌孙结为昆弟。”但是此时乌孙王昆莫年事已高,锐意皆无,他不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觉着与汉朝相隔遥远,毗邻的匈奴十分强盛,习惯了长时间地附庸于匈奴;再加上大臣都被匈奴打怕了,也不愿东归故地。事实上,垂垂老矣的昆莫已失去了对整个乌孙的有效控制权,子嗣争权,民众一分为三,内战瞬息可起,昆莫爱莫能助。他只能做到,派人护送张骞一行安全返回,献上几十匹马以作答谢。乌孙使者数十人来到长安,目睹了汉朝地大物博,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大为惊叹,回国后,竭力宣扬汉朝国威,使乌孙国对汉朝更为重视。这一年是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次出使,增进了两国的互信,加深两国人民之间友谊。同时,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进一步密切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西南广大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统称为西南夷,大致分布地区相当于今天的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和广西大部。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自己第一次出使西域时的一段见闻。他说:臣曾在大夏时,看到了四川的特产邛竹杖和蜀布,感觉到很奇怪,于是便询问大夏人从何处获得?大夏人回答说,从数千里外的身毒国市场上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气候潮湿炎热,人们乘大象作战。张骞推测:大夏当在长安西南,距离汉长安一万二千里;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既然能弄到四川特产,那么大夏一定离四川不远。现在出使大夏,途经羌中,羌人反对,旅途很危险;若再往北走,则又会落入匈奴人的手里,但是若能从四川出发去大夏,则是一条安全快捷的道路。汉武帝闻言,大喜过望。如果真能找到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不仅能够联合大夏等国共击匈奴,而且可以获得大量宝物,开拓万里疆域,使汉威德遍布四海。于是,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负责打通由西南夷而达身毒、再达西域的道路。他通过蜀郡犍为(今四川宜宾),同时派遣四路使者:第一路出駹(今四川茂汶),第二路出莋(四川汉源),第三路出徙(四川天全)、邛(四川西昌),第四路出僰(四川宜宾附近)。不过四路使者在行程一两千里时,分别受阻,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四路使者的探索,为汉朝政府更好地经略西南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邛竹和邛竹杖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张骞在大夏见到蜀布与邛竹杖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率领六将军出击匈奴,张骞以随军校尉之职,跟从大将军卫青驰骋疆场,发挥了很好的向导作用,使大军不乏军粮,取了胜利,他也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创了中西交通路线之后,中国的丝绸、桃杏、茶叶等物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着天山南北两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亚、南亚、西亚,直到欧洲,因而这条大路被誉为“丝绸之路”。与此同时,西方的玻璃、宝石,西域的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胡蒜(大蒜)等,也陆续传入中原。后人用“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的诗句,来表达对张骞通西域的由衷礼赞。张骞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绵延数千年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者,他为汉朝的强盛、为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比拟的卓越贡献。

(作者:张小锋,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