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管仲作为齐国人,选择辅佐公子纠,是因为他看中了公子纠的聪慧与胸怀。管仲进入齐国,源于他曾被流放而多次四处流浪,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最终来到了齐国。管仲的智慧和谋略为公子纠的治国方式带来了重大改变,也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通过探寻春秋时期齐国历史的秘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

整部春秋,最值得写的是谁?不是秦王嬴政,不是商鞅,也不是齐桓公,而是管仲。
管鲍之交是古人经常提到的一个典故。古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跟谁是管鲍之交云云,其实,除了管鲍之交本身,再也没有过管鲍之交,中国没有,全世界都没有。不谦虚地说,管鲍之交那是蝎子巴巴——独一份。
管仲:字夷吾,本姓姬,颍上(今属安徽省)人,齐国士人,周穆王后代。
鲍叔牙:本姓姒,鲍邑(今山东丙城东)人,齐国士人,大禹后代。
什么是士人?在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低于大夫,高于庶人,属于较低级的贵族。按制度他们享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按照管仲的情况看,祖上是周穆王的儿子,大概从周穆王的子孙辈开始从周朝来到齐国做大夫,然后经过若干代,管至父属于嫡系,继承了祖上的职位,而管仲这一支最终就成了士,祖上的遗产分不到手,只能靠自己混。
既然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管仲,那我们就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管仲。 这里,姬姓又为何叫管仲?即是周穆王的后代,为何出生在安微颖上,而不是周的都城镐京(现西安)?
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郑州),其后人为封邑为姓,这就是管仲的由来。
历史上有两支管氐,其中一支为管叔鲜后人。
叔鲜,姬姓与周武王同母三弟。武王克商后,其封地管国,负责监管商之遗民,周成王时代,因不服周公,参与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其后人以国为姓,为管。
但管叔鲜因叛乱而死,可谓身败名裂。现管氐后人都以管仲为管姓始祖。
管仲始祖为周穆王庶子,而周穆王死到管仲出生有226年(前949~前723年),西周是嫡长子继承制,而管仲不是出生在其祖上封地〈河南郑卅),可以断定管仲其父并非嫡出,甚至可能是庶出的庶出,由此可见。当时贵族庶出的身份等级是一代不如一代。
管仲出生在安微颖上,说明其父当时也在颖上,而颖上当时属楚国地界,管仲父親是如何到了齐并当上大夫?不得而知,而管仲好友鲍叔牙也是颖上人,其父是杞国公子,夏禹后裔,姒姓,鲍叔牙父后仕齐国大夫封地鲍,叔牙以封地鲍为姓。
因此,管,鲍两家可能在颖上就以相识。即然管仲之父为齐之大夫,应也有封地,为何,后来管家道中落呢?
我们注意到,管仲有个叔叔管至父也是齐国大夫。管至父曾经联合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因为管至父的名声也不太好。
西周是嫡长子继承制,无嫡则兄终弟及,由此判断,管仲可能是非嫡生。这样,其父死后,其爵位和封地由他弟继承,如此,管仲与其母,孤儿寡母家道贫困就可解释的通。
鲍叔牙情况相仿,祖上应该是周边姒姓小国的公子(基本上不是谭国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来到齐国做了大夫。到了鲍叔牙这一代,也成了士人。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志向相同,兴趣相近,两家家庭背景相似,因此,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两人的特点是不相同的,管仲才华出众,鲍叔牙待人真诚。于是,这两个朋友之间发生了以下著名的故事。
管仲的发迹,离不开鲍叔牙的无私帮助。上面说到,管鲍两家可能在颖上就相识。到了齐之后,这两家又都外地人,在齐一定是人生地疏,两家自然抱团取暖。
这是管鲍之交的基础。
鲍之父是杞国公子,再怎么说,家境也比管家强。管仲年轻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生意,合伙人就是鲍。所谓合伙,实际上就是鲍出本钱,可是到分红的时候,管仲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管仲家庭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像管仲这样的人,如社会平稳,国家安定,他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他曾三次入仕,结果都是被炒鱿鱼。但管博学多闻,常与鲍谈论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鲍深以为管为治国奇才。他需要的只是一次出头露面的机会。
机会在公元前698那一年来了。齐僖公去世,其嫡长子齐襄公即位。继位不久的齐襄公就因为私通妹妹杀了鲁桓公,管仲就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了机会。
管仲对鲍叔牙说:“齐襄公残暴昏庸,不会长久,他没有儿子,将来继承国君的,肯定是他两位异母兄弟其中的一个。”
齐襄公的两个异母兄弟,长子为公子纠,次子为公子白,均以成人,欲找人辅佐。管仲与鲍叔牙商量,一人辅佐一个,将来不论谁继位,我们互相举荐。于是鲍选公子白,管选公子纠。
管仲选公子纠,因为公子纠是哥哥,脾气也好,希望远远大于公子小白。鲍叔牙不愿意了,他觉得自己去辅佐小白没什么前途。
“兄弟,你不能这样想,上天的意思谁也摸不透,说不准就该小白当国君,你要不去,万一小白当了国君,咱们这辈子可就没指望了,只能当这个破落士了。你必须去,你去了,咱们双保险。”管仲劝鲍叔牙,并答应他有事一定帮他。
于是,鲍叔牙去给小白当老师,管仲又找了一个朋友召忽一同去给公子纠当老师。但是没多久,管仲的叔叔管至父联合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管至父知管仲才能,想召管仲辅佐公孙无知。管仲则对公子纠说这些家伙,死到临头,还要连累人,我们逃吧,
几天之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同一天逃离齐国。公子纠的老娘是鲁国人,今后能够借上鲁国的力量,因此跟管仲和召忽投奔了鲁国,鲁庄公果然十分欢迎,热情接待。
公子小白的老娘是卫国人,可是鲍叔牙决定不去卫国,而是去附近的莒国。为什么这样决定?“第一,我们是避难不是畏罪潜逃,襄公不会去捉我们,去莒国是安全的;第二,正因为莒国是小国,我们去了,他们更不敢怠慢我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莒国离临淄更近,万一机会来了,咱们能迅速赶到。”
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继位仅仅一个多月,齐国大夫雍林就发动政变杀了公子无忌,连称,管至父,并派人前往鲁国迎公子纠回国继位。因为在当时,按宗法制伦理,齐立公子纠为国君,更符合宗法礼数,即便公子白先回国也未必为君。
公子白能即位,关键在于鲍叔牙在齐国说服了两个关键大佬,高傒,国懿仲,这二人是周天子任命的上卿,故称为天子二守。其中高傒为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孙,在齐姜氐一族辈份甚高,公子白在齐时就和高关係很好,公子白离齐后定与高一直保持联系,事实此次之变,也是高暗中通知小白归国。
但还需一个理由服众人。鲍叔牙提出两条,一,齐连弑二君,非贤者不能定乱。况且先迎公子纠,却小白先到,这是天意。二,鲁国接纳纠,定有图后报,之前为宋国立子突,索赂无厌,现我国多难,能满足鲁的征求吗?鲍的说词,首先得到高,国二守支持,又得大夫隰朋,东郭牙的支持。
这场纠白国君之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公子白回国仅向莒国借兵一百乘,由鲍叔牙带队,一路上轻车快马昼夜赶路先入齐,并赢得了时间。
而公子纠回国,却鲁国君鲁庄公带队,兵车三百乘,一路走走停停,而管仲人微言轻,说话不管用,结果到齐境后人家早己准备妥当,一战打下来,结果大败,差点丢了命,还丢了鲁地汶阳。而鲍叔牙得寸进尺,领大军压境迫,鲁国杀公子纠,交管仲。
至于传闻的管仲半道拦截公子小白,并箭射小白,小白装死蒙混过管仲,先期到达齐国的故事。由于没有真实的历史记载,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只需知道,自此齐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春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子小白是谁?齐桓公,春秋首霸,不得了的人物。
那一年是公元前6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