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临终设托孤大臣:探讨汉昭帝制衡之道

汉武帝临终时设托孤大臣,旨在确保帝国的稳固与延续。汉昭帝承袭此典制,并通过巧妙的制衡之道,力求维护皇权与大臣权力间的平衡,确保国家安定与繁荣。这种制衡之道不仅使得政治权力得以有效运行,也展现了汉朝治理的智慧和谋略。通过探讨汉昭帝的制衡之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王朝政治运作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在权力分配中谋求和谐与稳定。

后元二年(前87年),一代雄主汉武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为汉朝选定的继承人,是不到8岁的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

如此年幼的汉昭帝,自然不能亲政。于是汉武帝精心为他安排了5个托孤大臣。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汉武帝忌惮宗室,一纸推恩令,把刘家的诸侯王都削弱了。

又由于汉武帝害怕吕后之事重演,临死之前处死了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后宫连个可以抚养汉昭帝的妃子都没有留下。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托孤大臣擅权,将来不肯还政于汉昭帝,汉昭帝既没有宗室,也没有太后和外戚可以依靠。

倘若托孤大臣有野心,汉朝的江山,便有改姓的风险。

汉武帝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托孤大臣的设置十分讲究,让他们相互制衡,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托孤大臣篡位的可能性。

汉武帝临终设托孤大臣:探讨汉昭帝制衡之道01、霍光

汉武帝为刘弗陵选中的首席辅政大臣,是霍光。

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他十来岁的时候,霍去病把他带到长安,先让他做了郎官,没过多久,又让他做了诸曹和侍中。

然而,霍去病才把霍光带到长安两年,就英年早逝,霍光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靠。

幸好,汉武帝非常宠爱霍去病,对爱将的早逝心痛不已,自然也非常照顾霍去病留下的弟弟。

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武帝便把霍光带在身边,“出则奉车,入侍左右”,近30年来,没有让霍光离开过自己。

霍光也非常争气,多年来一直小心谨慎,就连严苛的汉武帝,都挑不出他的半件错事来。

有同僚观察到,霍光每次进宫的时候,连脚踏在宫殿上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

汉武帝临终之前,发生了一件事,再次说明了霍光的谨慎。

汉武帝眼见自己时日无多了,便让人画了一幅周公背着周成王的画像,赐给霍光。

周公,是西周初年有名的托孤大臣。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周成王尚年幼,周武王便托孤于周公。而周公也果然不负周武王所托,在有实力篡位的情况下,战战兢兢地辅佐着周成王,并在周成王成年之后还政于周成王。

汉武帝把这幅画赐给霍光,意图非常明显了:他想让霍光效仿周公。

然而,霍光拿到了画之后,却在汉武帝病榻前垂泪询问:若陛下有不测,该由谁继位呢?

其实,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怎么会看不出汉武帝的心思呢?他要的,是汉武帝当着众人的面,亲口说出要让他做辅政大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汉武帝选择霍光做辅政大臣,也是很有讲究的,不仅仅是因为霍光谨慎。

其一,从后来汉宣帝诛灭霍氏的时候牵连的人来看,霍家并不是一个多大的家族,人丁不算兴旺,在朝中更是没有什么根基。

毕竟,霍家最开始的顶梁柱,早早就去世了,霍光多年来职位也不高,没有机会结党,而有可能和霍光亲密的卫氏,又已经被诛灭。

就算给霍光十来二十年的时间辅政,他也不太可能变出一个强势的家族来。

没有强势的家族,他篡位的可能性,就无限降低。

其二,霍光此时大约在45-50岁之间,作为辅政大臣,可以说是正当盛年。

但是以汉朝的平均年龄而言,等到大约10年之后,刘弗陵长大,霍光差不多也到了半截身子入黄土的年纪。

就算他将来不想还政于刘弗陵,时间也会帮助刘弗陵打败他。

可以说,汉武帝不仅对霍光知根知底,还基本上排除了将来霍光篡位的可能性。他选择霍光做托孤大臣之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02、金日磾

当汉武帝提出,要让霍光当托孤大臣之首的时候,霍光赶紧回绝说:臣不如金日磾,还是让金日磾为首更合适。

金日磾一听也慌了:我是个匈奴人呀,怎么比得上霍光?

在两人的推脱之下,汉武帝最终决定,让霍光当托孤大臣的首席,而金日磾当托孤大臣的次席。

一个匈奴人,能在汉朝当托孤大臣,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说起来,金日磾能来到汉武帝身边,也和霍去病有关。

30多年前,霍去病横扫河西走廊,匈奴的休屠王和浑邪王实在打不过霍去病,相约投降汉朝。

可是,霍去病前来受降的时候,休屠王却突然反悔。于是,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着休屠王的部下投降了汉朝。

金日磾,就是休屠王的儿子。他和母亲、弟弟作为俘虏,被霍去病带到了长安,并被分配在皇宫里养马。

多年之后,金日磾因为马养得好,为人也沉稳正直,被汉武帝发现,并提拔重用。

汉武帝为什么会把金日磾这个匈奴人任命为托孤大臣呢?

其一,金日磾跟在汉武帝身边多年,还在一场刺杀事件当中救过汉武帝的命,忠诚经得起考验。

其二,金日磾为人相当小心谨慎,和霍光一样从不犯错。

他看到儿子和宫女嬉戏,担心儿子长大之后会淫乱后宫,从而为家族招来祸端,竟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防患于未然。

其三,我想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金日磾作为匈奴人,能成为脱孤大臣,已经是他在汉朝能达到的巅峰了。

他不可能有野心,也不可能造反,因为他的身份太过特殊,在汉朝找不到支持者。

他也回不到匈奴,因为他的父亲当年曾经选择背叛匈奴投降汉朝,他的家人也都在汉朝。

他能做的,唯有对小皇帝无限忠诚,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荣耀。

这是汉武帝留给刘弗陵的底牌。一旦其他的托孤大臣有异心,金日磾就是那个最坚决地站在小皇帝这一边,保护小皇帝的人。

03、上官桀

比起跟在汉武帝多年,以谨慎小心闻名的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的上位,则更多的是靠讨好汉武帝。

他本是羽林期门郎,在一次跟随汉武帝去甘泉宫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风。风实在是太大了,汉武帝的马车都无法迎风前进,只好把车盖解了下来,让上官桀拿着。

车盖迎风面积很大,想要拿稳,着实不容易。上官桀却紧紧地拿着这个车盖,后来下雨了,还用车盖给汉武帝挡雨。

经过这件事,汉武帝觉得上官桀力气大,办事又踏实,给他升了官,让他去养马。

后来,汉武帝生了一场重病,病好之后,迫不及待地去看他心爱的马,却发现这些马被上官桀养瘦了。

汉武帝勃然大怒:你是不是觉得我的病好不了,再也见不到这些马了!

上官桀赶紧磕头解释说:陛下您病了之后,我成天都在为您担忧,哪还顾得上这些马呀。

年纪大了的汉武帝,听了这话,非常受用,从此把上官桀带在身边,让他当了侍中,后来又让他当了托孤大臣之一。

看上官桀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能上位,是因为他实在太会讨好汉武帝,太会说花言巧语了。

不过,要是有人因此而认为汉武帝老糊涂了,居然让一个绣花枕头当上了托孤大臣,那可就错了。

上官桀之所以能当上托孤大臣,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他上过战场,有军功在身。

汉武帝虽然封霍光为大将军,封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但这两人却没有打过一场仗,没见过战场的模样,本质上依然是文官。

另外两个托孤大臣,也都是文官。

托孤大臣的团队里,如果只有文官,而没有武将,是不平衡的。将来朝廷若是需要征战四方,都不知道该由谁来坐镇好。

但是如果让一个战功赫赫、声望极高的武将来做托孤大臣,汉武帝显然也不会放心。

而上官桀,虽然上过战场,却不是主将,而是李广利的部下。他立有战功,但功劳不大,没能封侯,仅仅是升了官。

这样的武将,作为托孤大臣之一,既能让托孤大臣团体不文武失调,又不用担心功高震主,实在是绝妙的人选。

04、桑弘羊

桑弘羊,是汉武帝任命的几大托孤大臣里,资历最老的一位。

他在汉武帝还没登基的时候,就进宫当了侍中,多年来一直是汉武帝的心腹,官至御史大夫,理论上地位仅次于丞相。

这些年来,桑弘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汉武帝搞钱。可以说,他是汉武帝的钱袋子。

以他的资历,做个托孤大臣之首,绰绰有余。但汉武帝却把他排在了霍光和金日磾这两个资历远不如他的人后面。

汉武帝的意图十分明显:以桑弘羊的资历,一旦成为首席托孤大臣,恐怕很难有人能制衡他。但若他排在托孤大臣的末席,便可以制衡首席托孤大臣,不让首席一家独大了。

而且,桑弘羊最擅长的就是搞钱。而汉武帝留给汉昭帝的,并不是一个富强的汉朝,而是一个烂摊子。

桑弘羊搞钱的本事,大有用处。

05、田千秋

在托孤大臣里,丞相田千秋的身份有点尴尬。

在霍光的传记里,写到汉武帝临终任命托孤大臣的时候,只列出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而没有田千秋的名字。

而在田千秋的传记里,又写他曾受汉武帝的托孤遗诏,辅佐少主。

可见,在汉武帝留下的托孤大臣团队里,田千秋排位应该是在最末的,说话也是最没有分量的。

然而,他的职务是丞相。而宰相,是理论上的汉朝百官之首。

就连后来霍光废黜刘贺的时候,人人都知道在朝堂上说了算的是霍光,做主废黜皇帝的是霍光,但是在废帝的奏折里,丞相的名字依然排在霍光之前。

这是因为,汉初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建立内朝制度,把大司马的重要性抬高到了丞相之前。丞相从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变成了实际上的外朝官员之首。

但丞相的地位毕竟摆在这里,谁也无法忽略丞相。

在汉朝的众多丞相里,田千秋又是相对特殊的一位。

他本来只是个护卫刘邦陵寝的小官,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前途。

可是巫蛊之祸、太子自尽之后,汉武帝意识到自己可能冤枉了儿子,却又不肯拉下面子承认错误。这时田千秋大着胆子上了一封奏折,给汉武帝递了一个台阶。

他告诉汉武帝,自己梦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说太子的事属于“子弄父兵,罪当笞”,没什么大不了的。

联想到田千秋守卫刘邦陵墓的特殊身份,汉武帝立刻就意识到,这可以说成是刘邦托梦。他顺着这个台阶,开始诛杀巫蛊之祸当中针对太子的人。

田千秋也由此成为汉武帝的宠臣,很快当上了丞相。

从田千秋的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没有资历,也没有声望,他这个丞相等同于是一个空架子。

但他又担着百官之首的名头,他本人又是一个善于变通的老好人,可以在前面的托孤大臣们不合的时候,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也可以在前面的托孤大臣有异心之时,警戒他们。

06、汉武帝的制衡之术

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对5个托孤大臣的设置,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首席托孤大臣霍光,家族不大,根基不深,最大的优势就是跟在汉武帝身边30年,未曾犯错。他基本上没有篡位的底气。

次席托孤大臣金日磾,来自匈奴,成为托孤大臣已经是他人生的巅峰了。他能做的,就是忠于年轻的皇帝,保住自己的地位。

上官桀,是托孤大臣当中唯一的武将,可以在打仗的时候起到坐镇的作用。但他战功不高,不会对小皇帝造成威胁。

桑弘羊,资历最深,但在托孤大臣当中排位靠后。有必要的时候,他可以凭着自己的资历制衡前边的托孤大臣。

田千秋,作为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可以在托孤大臣当中起到润滑剂和警戒的作用。

汉武帝设计的这一套托孤大臣体系,几人之间可以相互制衡,谁也无法一家独大。

然而,汉武帝没有想到,他去世后仅仅一年,金日磾也去世了。年幼的汉昭帝失去了最忠心的托底之人。

随后,上官桀和桑弘羊联合起来,想要帮助燕王刘旦造反,杀了霍光,废除汉昭帝。若是金日磾在世,他们要对付的就不是霍光一人,而是霍光和金日磾两人了,他们未必敢轻举妄动。

霍光先发制人,把上官桀和桑弘羊一网打尽。

而田千秋是个老好人,在托孤大臣里又不怎么说得上话。在霍光和上官桀、桑弘羊相争的时候,他没有掺和进去,在霍光获胜之后,他也没有反对霍光。

并且田,千秋也很快就去世了。

汉武帝苦心孤诣设计的平衡局势就此打破,霍光一家独大,权力竟膨胀到了可以废里皇帝的程度。

不过,有两点汉武帝预料对了:一是霍光的家族不够强大,无法支撑他篡位;二是汉昭帝长大之后,霍光也老了,就算霍光不肯还政,时间也会打败霍光。

只不过,最后熬死霍光的,并不是汉武帝选定的继承人汉昭帝,而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汉宣帝。

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汉朝的江山依然延续,汉武帝也不算失策。

你觉得是不是呢?

« 上一篇
下一篇 »